心脏病发作的病患须尽快接受气囊血管成形术,以疏通堵塞的动脉并恢复血流。为优化救治流程,新加坡国立大学心脏中心医生18年前展开临床改进计划,将病患从踏入急诊部门到手术完成的时间缩短约六成,从110分钟降至45分钟,远超国际标准,使病患能及时获救。
这项改进计划的发起人是国大心脏中心高级顾问医生陈淮沁教授。陈淮沁是今年新加坡保健优质服务奖的卓越领袖超级巨星奖得主之一。他受访时说,心脏病患从进入急诊部门到动脉打通的关键期称为“就诊至气囊扩张”(door-to-balloon)时间,国际标准为90分钟。
但陈淮沁指出,当时医院的就诊至气囊扩张时间约为110分钟,远不达标,因为整个流程涉及多个环节,导致救治时间拖延。
他解释,病患抵达医院后,急诊科医生会先评估情况,再通知心脏科值班医生。值班医生随后须向上级顾问医生咨询,再启动手术团队,过程冗长且繁琐。
为改善情况,他带领团队推行临床改进计划,让急诊科医生能直接与手术团队接洽,加快决策速度。值班护士也可同时担任手术团队护士,确保医护人员能随时就位。
救治流程时间 超越国际水平
“在2007年开始计划的短短六个月内,我们将时间缩短至65分钟。如今这一流程已运作成熟,时间变成约45分钟,超越了国际水平……没有花任何的钱,也没有增加任何的人手,就有效改善流程。”
陈淮沁强调,心脏病发作是分秒必争、刻不容缓的紧急情况,如果能以最快的方式疏通血管,病人的生存率会大大提高。
陈淮沁也说,国大心脏中心树立的标杆,如今已成为本地公立医院的服务标准,几乎所有医院的就诊至气囊扩张时间都已接近同样水平。
多年来,他也带头推行不少项目,包括设立西部心梗网络(Western STEMI Network)以及筹建心血管病研究所等。
因母亲彻底改变事业轨道
其实,陈淮沁刚毕业时并没有打算成为心脏科医生,而是更倾向于妇科,但他的事业轨道因母亲的心脏病彻底改变。“既然救不了妈妈,那我可以救别人。”
回顾逾30年的医疗生涯,他说,病患无疑是他坚守初心的最大原因和动力。
第16届的新加坡保健优质服务奖颁奖典礼星期四(2月13日)举行,共有4752名医护人员获奖。尚达曼总统担任活动主宾,为所有得奖者颁奖。
共有14人获颁卓越领袖和卓越人才超级巨星奖,当中包括竹脚妇幼医院护理系助理处长黄健玲、国立癌症中心高级护士董㛤莹、圣安德烈社区医院医疗服务部住院康复服务主管吴竹庆医生,以及新加坡中央医院放射学高级顾问医生罗缘倪等。
获颁最佳团队奖的医护团队之一来自圣安德烈社区医院,由护士、物理治疗师和职能治疗师组成。
“我是看护者”计划降低床位使用率 也助减少医药费
团队在2023年7月推出“我是看护者”(I am a Caregiver)计划,旨在帮助看护者掌握日常护理技能,并增强他们在家中照顾病患的信心,确保病患出院后仍能获得高质量的护理。
护理指导师利慧莹解释,医院一直以来都有为看护者提供培训,只是没有那么正式和结构化。
她说,看护者之前只在病患出院前三天才开始到医院学习,但这样的安排既匆忙又不够全面。
在新计划下,看护者可从病患入院当天,每天跟随医院护理人员12小时,更深入学习所有护理技能,包括伤口包扎、合适的饮食、复健运动等。
自计划落实以来,病患的平均住院天数已从28天减少至22天,这不仅有助于降低床位使用率,也能减少病患的医药费。
团队目前也在探索如何把计划推广到圣安德烈教会医院经营的乐龄服务中心。
利慧莹说:“看护者越早掌握技能,就能更好地胜任看护工作,这样病患回到社区后就能更顺利适应和康复。”
Tags:
;
;
;
;
News Article;
;
National Cancer Centre Singapore;
;
Lianhe Zaobao;
;
;
;
;
Awards